Warning: is_file(): File name is longer than the maximum allowed path length on this platform (4096): <?xml version="1.0" encoding="utf-8"?> <!DOCTYPE html PUBLIC "-//W3C//DTD XHTML 1.1//EN" "http://www.w3.org/TR/xhtml11/DTD/xhtml11.dtd"> <html xmlns="http://www.w3.org/1999/xhtml" xml:lang="zh-TW"> <head> <title>第二章:鹿鼎記</title> <link href="stylesheet.css" type="text/css" rel="stylesheet" /> <link rel="stylesheet" type="application/vnd.adobe-page-template+xml" href="page-template.xpgt"/> </head> <body> <div> <h3>第二章:鹿鼎記</h3><br /><br />一 再討論韋小寶這個人<br /><br />為韋小寶辯護<br /><br /><br />  怎麼又看《鹿鼎記》了?<br /><br />  《我看》中看過,《再看》中看過,還要再《三看》?<br /><br />  是的,因為:<br /><br />  在金庸小說之中,《鹿鼎記》排名第一。<br /><br />  也因為《鹿鼎記》的修訂版,已經在港台兩地同時出版,當真是千呼萬喚始出來,盼得人的頸子,如關雲之長。書一出版之後,讀者捧書狂讀之際,眼睛必如諸葛之亮。<br /><br />  在這之前,《鹿鼎記》從來也沒有正式出版過。讀者除了當年在報紙上看連載之外,看的全是翻版書。香港出的翻版書還好,台灣出的翻版書,換了一個書名叫《小白龍》,將韋小寶的名字改成「任大同」(真是任你奶奶的大同),不堪至於極點。正式的版本出來了,自然要賀上一賀,再來評論一番。<br /><br />  更因為,金庸自己寫了一篇題為〈韋小寶這小傢伙!〉的短文(編按:見本書附錄),發表在《明報月刊》第一九〇期上。在這篇文章中,金庸將韋小寶稱為「市井小流氓」,本人看了,大為不服,非反駁不可,所以,更要寫《鹿鼎記》了。<br /><br />  或曰:連金庸自己都說了韋小寶是「市井小流氓」,你怎麼還能不服氣?當然可以,有書放在那裏,我們可以從書中尋章摘句,擺事實,講道理,金庸卻又怎地?那天,問他為甚麼將江飛虹刪了,他就記不起那個曾為藍鳳凰抹了脖子的苦人兒了。<br /><br />  有一篇幻想小說,寫莎士比亞再來人世,在大學修文學,有關莎士比亞的課程,就硬是不及格。一部小說,偉大的小說,作者在寫作之時,必然孕育著許多意念,將這許多意念,通過各種不同性格的人物的各種各樣活動,表現出來。<br /><br />  這許多各種不同性格的人物,要是寫得活了,他們的活動和表現,往往會逸出作者的控制之外,作者原先要這個人成為君子的,結果可能不是君子,作者本來要這個人成為小人的,結果,這個人也可能不是小人。<br /><br />  這種情形,無可譬喻,勉強要譬喻的話,只好用電腦來比一比:將許多資料輸進電腦去,這些資料,有時會自行組合,不受控制,而有意料之外的結果出來。<br /><br />  人腦的活動,更加複雜,不受控制的情形,在不知不覺中產生的情形,絕不罕見。作者自己未刻意去這樣寫,但是寫了出來之後,卻有這樣的效果,而作者自己未曾注意到有這樣的效果,別人反倒看出來了,那有甚麼稀奇?<br /><br />  所以,必須為鹿鼎公韋小寶辯。<br /><br />  金庸的〈韋小寶這小傢伙〉一文,其實也是在為韋小寶辯。《鹿鼎記》一書,是金庸小說中最多爭論的一部,甚至在報紙上連載發表之際,就有不少人說:「這部小說,可能不是金庸寫的吧!」<br /><br />  金庸的讀者,對金庸是愛護備至的,一看到金庸的作品之中,有自己不喜歡之處,就一口咬定,是「有人代寫」的,也有更多的人會猜:「多半是倪匡代寫的。」有一日忍不住,大聲回答:「倪匡要是能寫出這樣的小說來,哼哼!」<br /><br />  旁邊的人問:「哼甚麼?怎麼樣?」<br /><br />  回答是:「朝小說完成,夕死可矣!」<br /><br />  現在,大家都明白了,《鹿鼎記》完全是金庸的作品,而且是金庸小說之中,最出類拔萃的一部。<br /><br />  可是,《鹿鼎記》的主角人物韋小寶,卻仍然為很多人所不喜歡,金庸的〈韋小寶這小傢伙〉一文,主要為韋小寶辯護之處,是想說明人的複雜的性格,傳統的道德觀念和韋小寶的作為之不同,等等。這其實是絕無必要的,更何況在這篇文字中,金庸還用了不少對韋小寶非議的詞句。<br /><br /><br />不喜歡韋小寶的兩類人<br /><br /><br />  不喜歡韋小寶這個人的讀者,大抵分成兩類:<br /><br />  第一類:女性讀者。並非全部女性讀者不喜歡韋小寶,但有相當多的女性讀者不喜歡韋小寶。不喜歡的原因,很簡單也很直接,因為韋小寶有七個老婆。<br /><br />  關於第一點,在《再看》之中,已詳細寫過的,不擬重複,所要補充的是:<br /><br />  第一:七個妻子,是中國社會的傳統之一,是古代社會道德所允許的事,不知多少正人君子,熟讀孔孟聖賢之書的人,對國家民族有偉大貢獻的人,都不止有一個老婆,要舉出這樣的歷史名人的名字來,可以寫數萬字了。韋小寶是清初人,他在觀念上不會覺得多妻有甚麼不對,旁人也不會覺得他有甚麼不對,這並不是韋小寶的「惡行」,非但不是,而且和「惡行」沒有半絲半毫的關係。<br /><br />  第二:即使是在現代社會,如果有七個女子,同時愛上一個男子,而她們又自願和這個男子在一起生活,覺得幸福快樂,雖然遭人側目,但基於個人自由選擇的原則,也不算是甚麼。韋小寶又未曾虐待他的七個老婆,他的七個老婆和他一起生活,也其樂融融,旁人看了,只可以眼紅欣羨,何必要用不屑的眼光去評議?那完全是別人的事,你不願做韋小寶第八個老婆,絕沒有人拿著機關槍逼你去做者也。<br /><br />  第三:有的女性讀者,認為金庸寫了韋小寶有七個老婆,由於金庸小說影響廣大深遠,深恐天下男人,人人起而效尤,那麼女性權益何在?<br /><br />  哈哈!這裏,又牽涉到了韋小寶七個老婆完全自願的問題,對那七位女性而言,同作韋小寶的老婆,正是她們的願望,權、益正是她們自己的選擇。而人人效尤也者,那是開玩笑了,沒有韋小寶的本事,誰有辦法娶七個老婆而又能生活其樂融融的?不要說七個,想要兩個老婆,已經足以焦頭爛額,寢食不安,恨不得一頭撞死了。有韋小寶本事的,沒有《鹿鼎記》,照樣有一個以上老婆,(這樣的人,現實生活中還少了嗎?)沒有韋小寶本事的,將《鹿鼎記》倒背出來,只怕還是一個老婆。普天下女性,大可放心。<br /><br />  女性讀者不喜歡韋小寶的原因。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,女性讀者不喜歡韋小寶,口中雖然這麼表示,心中怎麼想,卻很難說。要現代女性口頭上說願做七分之一,那是殺頭不說的,心裏是不是在怨「整個兒妻」還不及韋小寶的七分之一呢?真是不必深究了。<br /><br />  第二類:熟讀聖賢之書,深諳孔孟之道的知識份子。或曰:用知識作標準來衡量道德的知識份子。<br /><br />  這一類知識份子不喜歡韋小寶,是有理由的,因為韋小寶的出身,和他們完全不同,幾乎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人,韋小寶不識字,沒受過教育,「不學」之至,但偏偏不是「無術」,而是有術得很,比讀了幾十年書的人更有術。於是妒忌之餘,便只好放起曾受教育、識字盈萬的這法寶來,想將韋小寶壓下去。<br /><br />  當然,任何人都有權喜愛某一種人,討厭某一種人,麻油拌韭菜,各人心裏愛,有人硬是不喜歡韋小寶,因之連帶說《鹿鼎記》不是好小說,意見不同而已,本人絕無意對自己意見不同的人,惡意攻訐,這是下三濫行逕,但是願意指出一個事實。<br /><br />  這事實是:韋小寶,是一面鏡子。<br /><br />  人人在韋小寶這面鏡子之前,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,韋小寶好的一面,倒未必人人皆有,但是他壞的一面,卻人人難免,每個人都可以在韋小寶的身上,找到自己,誰不曾說過謊話?連令狐冲也說過:「說話不騙人,有甚麼好玩?」一個人若是宣稱自己一生之中未曾說過謊話者,那麼這句話的本身,便是最大的謊言。<br /><br />  誰又不曾存過貪念?<br /><br />  誰又未曾講過髒話?口中不說,當眾不說,私下沒說過?心中沒說過?<br /><br />  誰又沒有賭過錢?誰未曾在賭錢之際想過用特殊的方法去獲勝?<br /><br />  韋小寶的「壞處」,也不過如此而已,每個人在將韋小寶當鏡子之際,都可以發現(不必對他人說),自己比韋小寶,還真比不上。<br /><br />  這是一件令人心裏很不舒服的事,窩囊之極,連韋小寶都比不上!而韋小寶是真正從心底看不起的人!<br /><br />  為甚麼要看不起韋小寶呢?無非是因為韋小寶出身卑微和韋小寶未曾受過有系統的教育而已!<br /><br />  出身卑微,這並不是韋小寶自己願意的事。若是一個人出身卑微,而構成了另一些人看不起他的理由,那麼,應該被看不起的,是那另一些人,而並不是出身卑微的那個人,這一點,應該可以成為定論,不必再討論了。<br /><br /><br />沒有受過「系統」教育<br /><br /><br />  韋小寶沒有受過系統的教育,但這並不是說韋小寶沒有接受過教育。<br /><br />  一個人,即使是獨自生活在荒山野嶺、大海孤島之上,一生,也必定會受到教育的,下雨了要躲進山洞去,不要在外面淋雨,這也是一種教育。即使在大自然的環境之中,人也在不斷接受教育。如果這個人是生活在群體之中的,更是無時無刻不在接受教育。<br /><br />  所以,韋小寶當然是受過教育的,只不過他所受的教育,不是當時社會的那有系統的教育。<br /><br />  每一個不同的社會、不同的時代,都有一套不同的系統教育制度。韋小寶時代的系統教育制度,是從小啟蒙,讀四書五經,學做八股文,然後一級一級通過國家的考試制度考上去。經過這種系統教育的,才是知識份子。<br /><br />  如今的系統教育制度是幼稚園、小學、中學、大學、留學,取得學位。經過這種系統教育的,才是知識份子。<br /><br />  受過系統教育的知識份子,便自命高人一等,甚至不顧人所受的教育並不局限系統教育的事實,而否定了未受過系統教育的人,一樣可以有知識的。<br /><br />  這種情形,古已有之,於今尤烈。<br /><br />  所以,韋小寶便被認為是「不學」了。既然不學,而又無往不利,自然引起嫉妒,要懷恨在心了。<br /><br />  韋小寶當然是受過教育的。<br /><br />  他所受的教育,以後,成了他事業上的飛黃騰達的支柱。<br /><br />  韋小寶受教育的經過情形是:<br /><br />  「揚州市上茶館頗多說書之人,講述三國志、水滸傳、大明英烈傳等等英雄故事,這小孩……一有空閒,便蹲在茶桌旁聽白書。」(五四頁)<br /><br />  在這樣的教育過程之中,韋小寶學到了甚麼?<br /><br />  他學到的是:「對故事中英雄好漢極是心醉。」(五四頁)<br /><br />  「他背過不少俠義故事,知道英雄好漢只交朋友,不要金錢。」(五五頁)<br /><br />  嗚呼,古今以來,受過這樣教育的人,不知凡幾,但真正能接受了這樣教育的人,又有多少?<br /><br />  在本身有條件的情形之下,要做到「只交朋友,不要金錢」,還容易一些,像魯肅,周瑜來找他,他就毫不猶豫送了一倉庫糧食給周瑜,那是因為他有兩倉庫糧食,送了一倉庫,還有一倉庫。<br /><br />  舉這個例子,是想說明,「只交朋友,不要金錢」這一點,有條件者做起來,尚且千難萬難,像韋小寶處身貧困的人,要做到這一點,更加困難。<br /><br />  金錢的誘惑力是如此之大,社會越是進步,越是現代化,金錢的誘惑力越是大,別說是朋友了,就算是父母、夫妻、子女,放在天平的一端,金錢放在另一端,只怕父母、夫妻、子女、朋友的那一端,也會高高翹起,份量遠不如金錢來得重要。<br /><br />  可是韋小寶當時不過是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孩,而且是在妓院中長大,深知金錢之可愛,平時為了一兩個小錢,就可能要出盡法寶,挨打挨罵才能奪到手的,他完全知道茅十八給他的那個大元寶的價值,所以才會:<br /><br />  「咕嘟一聲,吞了口饞涎。」(五五頁)<br /><br />  這時候,他要不是深明朋友比金錢重要之道,拿了元寶就走,誰也不會怪他。如果他真是一個不學無術的市井小流氓,當然也拿之唯恐不及,說不定,還要趁機多勒索一個元寶。那麼,終其一生,他也始終是個市井小流氓而已。<br /><br /><br />不是市井小流氓<br /><br /><br />  但是韋小寶不是市井小流氓,在這個考驗他性格為人的關口上,他沒有一點市井小流氓的性格,而表現了他英雄豪傑的氣概:<br /><br />  「咱們只講義氣,不要錢財。你送元寶給我,便是瞧我不起,你身上有傷,我送你一程。」(五五頁)<br /><br />  唯有真正的英雄豪傑,才能有這樣的表現,韋小寶以一個十二三歲的貧童,而能做到這一點!而且,終他的一生,這點原則,沒有更改過,韋小寶是市井流氓乎?是英雄豪傑乎?<br /><br />  天下有在金錢面前、大量的金錢面前不動心的市井流氓乎?尤其在現代社會中,只怕在大量金錢面前能拒之不要的君子,也少之又少了吧?<br /><br />  韋小寶雙手推開去的,不單是一隻十兩的元寶,還是一千兩賞銀,可是他抱定了英雄豪傑的宗旨:<br /><br />  「操你奶奶,出賣朋友,還講甚麼江湖義氣?」(五九頁)<br /><br />  韋小寶的這種行為,已經高出許多小說中的英雄豪傑了,《水滸傳》是英雄豪傑的大集中,像韋小寶這樣的好漢,也不多見。<br /><br />  韋小寶絕不是市井流氓。<br /><br />  金庸在〈韋小寶這小傢伙〉文中如此說:<br /><br />  「韋小寶這樣的市井小流氓,我一生之中從來也沒有遇到過半個。」<br /><br />  當然不曾遇到過,因為韋小寶根本不是市井小流氓。<br /><br />  不禁想借問一句金庸:「像韋小寶這樣,在大量金錢之前,仍然能堅守不出賣朋友、重江湖義氣的好漢,一生之中,曾不曾遇到過?」<br /><br />  只怕也沒有遇到過。遇到過或沒有遇到過,都不是主要問題,不一定要遇到過這種人,才能寫出這種人來,金庸遇到過郭靖嗎?遇到過小龍女嗎?金庸也寫出了郭靖和小龍女。<br /><br />  金庸也寫出了韋小寶的好漢性格。<br /><br />  將韋小寶稱之為:「市井小流氓」,是絕不適合的,將之改為「像韋小寶這種市井小流氓出身的人」,還勉強可以,但也不怎麼恰當。因為韋小寶雖然生長在一個幾乎必然產生市井小流氓的環境之中,但是他出污泥而不染,一點也不是市井小流氓。<br /><br />  人的性格,受先天、後天的影響,一般來說,從小形成的性格,到後來改變的情形,並不多見。<br /><br />  韋小寶的性格如何,我們看看他小時候的作為,就可以下定論,因為他以後行事,還是根據那性格來作準的,並未曾改變過。<br /><br />  韋小寶的性格是多方面的:<br /><br /><br />第一,他倔強<br /><br /><br />  韋小寶倔強而不甘受辱,有一定的自尊心,倔強起來,天不怕地不怕,性子甚硬。這一點,在他後來漸漸長大,更懂得適應環境之後,多少有一點改變,但是內在仍然是極其倔強的。<br /><br />  他小時候,倔強到甚麼程度?鹽梟闖進妓院,嚇得人人都一動不敢動,他就敢和鹽梟交手。<br /><br />  他當然打不過鹽梟,挨了打:<br /><br />  「……在他屁股上踢了一腳,將他踢得幾個觔斗翻將出去,砰的一聲,撞在牆上。」(五〇頁)<br /><br />  「……反手一記耳光,打得……轉了兩個圈子。」(五二頁)<br /><br />  這時,旁觀者都覺得這樣打下去,勢必要將那孩子活活打死了。<br /><br />  在這樣的情形下,性格若不是倔強過人,一定會屈服了吧?但韋小寶略有喘息的機會,便立時「氣往上衝」,又「隔著廂房門大罵」。他那時候又不知道房裏的是茅十八,一道「廂房門」,能擋得住兇惡的鹽梟?可是倔強起來,也就顧不得了,罵得「惡毒陰損」之至。拳頭沒人硬,只好罵得惡毒點來出氣,這股狠勁,也真是少見,市井小流氓,早已趴在地上叩頭求饒了,哪裏還有這樣狠?<br /><br />  韋小寶的倔強性格,一直持續著沒有變過,在很多地方可以看得出來,進皇宮之後,和「小玄子」打架,就不肯服輸,輸了還要再比過。若是他沒有這份倔強的性格,打輸了就不再打,認輸了,康熙也不會將他當知己,也不會有以後的事發生了。<br /><br />  他的這種倔強性格,也表現在他對自己不喜歡的人和事,始終抵抗拒絕的行動上。假太后怎樣對付他,他也不服。神龍教勢力如此龐大,他也不服。甚至康熙對他硬來,他也一樣拒絕,弄得康熙也只好軟求。連他最敬佩的師父陳近南,他也並不是絕對服從,而是自己有自己的一套。對於陳近南對鄭家的愚忠,更是大大不以為然,甚至公然反抗。陳近南倒是深知韋小寶的為人的:<br /><br />  「你……性子浮動些,也沒做了甚麼壞事。」(三〇三頁)<br /><br />  「性子浮動」很空泛不著邊際,「也沒做了甚麼壞事」倒是實實在在的誇獎。<br /><br />  韋小寶最驚人的一次倔強表現,是他用石灰撤了史松的眼睛之後,茅十八罵他「小雜種」,韋小寶倔強脾氣來了,破口大罵(這是他唯一可用的武器),茅十八要放馬踹死他,他又不是沒見過茅十八殺人,茅十八已提起韁來,馬的前足人立,韋小寶仍然「我怕了你這狗入的,不是英雄好漢!」(七三頁)<br /><br />  連茅十八也無法可施。茅十八覺得韋小寶「憊賴」,以後,在全書中也見過不少這個詞去形容韋小寶,總覺得也不是很適合,韋小寶並不憊賴,只是倔強。<br /><br />  至於韋小寶撒石灰迷人眼睛,在《再看》之中,已經詳細分析過當時的情形,非如此不可。近日詳讀《笑傲江湖》,發現吾道不孤,連令狐冲也曾說過:「到了不得已的時候,卑鄙無恥的手段,也只好用上這麼一點半點了。」(《笑傲江湖》(四〇八頁)<br /><br />  而且在《鹿鼎記》之中,韋小寶以後,雖然仍用些非常的手段,但用這種手段來對付的人,全是非對付不可的人,這些人比韋小寶壞不知道多少,非用這種手段對付不可!<br /><br />  令狐冲說「不得已的時候」,大抵就是韋小寶用這種手段的時候。既是非用不可的手段,「卑鄙無恥」云乎哉,也就不怎麼適當了。<br /><br /><br />第二,他勇敢<br /><br /><br />  韋小寶是極勇敢的人,也從小看起:<br /><br />  「那孩子眼見危急,起了敵愾同仇之心,疾衝而前……」(五三頁)<br /><br />  在他挨了打,眼看會被「活活打死」的情形之下,居然還和一個傷得半死不活的人同仇敵愾,勇氣過人。<br /><br />  鰲拜跋扈,在康熙面前,撩拳揎臂,連康熙也不禁害怕起來:<br /><br />  「啊的一聲驚呼,從椅子中跳了起來。」(一六二頁)<br /><br />  康熙的吃驚程度,還真不輕。<br /><br />  請注意,這時的康熙,年紀比韋小寶大,身手比韋小寶好,身子比韋小寶高,見識比韋小寶多不知多少,更重要的是,他是皇帝!<br /><br />  但即使如此,仍然嚇成這個模樣。可是韋小寶雖小,他卻只是吃驚於看到了真正的皇帝就是每天和他打架的小玄子,隨即他就:「咱們這一寶押下了,通殺通賠,就是這一把骰子。」接著就縱身而出,擋在皇帝面前,向鰲拜喝道:「……」(六五頁)<br /><br />  這種事,少一分勇氣做不出,少一分決斷力,也做不出。在韋小寶的一生之中,像這樣「通殺通賠,就是這麼一把骰子」,在兩條路中揀一條路走的情形甚多,每當這種情形之下,都表現了他非凡的決斷力。當「這一把骰子」拋出去的時候,是輸是贏,他是全然不知道的,而他敢於擲這把骰子,這是他的勇氣,不是大勇之人,不能作這種有決斷力的行動。<br /><br />  韋小寶孤注一擲,每次都押中,這不是他的運氣──許許多多人看《鹿鼎記》,以為那只是韋小寶的「運氣好」,這是對《鹿鼎記》全書最大的誤解,也是對韋小寶最大的誤解。<br /><br />  一個人的運氣再好,也不可能永遠買大開大,每次都押中。一個人若是每次押寶都押中,那就絕不是運氣好。這一點,再簡單明白也沒有。<br /><br />  不是運氣好,是由於其餘的種種原因,除了敢押下這一寶的勇氣和決斷是必備的條件之外,對事情的明辨、分析,一貫堅持的原則等等,都是成功的輔助原因。一寶押下去,輸贏不知,但是押寶的人,卻總是向有勝算的那一方面押下去的。<br /><br />  世上沒有一個成功的人的成功是靠「運氣好」的。古今中外皆然,成功者必有其道理在。那種自己不成功,看到人家成功了,便說人家「運氣好」的人,就注定不可能成功。<br /><br />  不知道為甚麼,韋小寶給不少《鹿鼎記》讀者的印象是膽小鬼,這真是冤枉也,隨便翻翻,都可以看到韋小寶勇敢過人的事:<br /><br />  「這群豪客闖進中軍帳來制住了主帥,眾軍官都束手無策,敵人武功既高,出手殺人,肆無忌憚……待會混戰一起,帳中眾人赤手空拳,只怕不免要盡數喪命,慄慄危懼之際,見韋小寶和各敵人擲骰賭頭,談笑自若,不禁都佩服他的膽氣。」(八七九頁)<br /><br />  在這之前,金庸以作者主觀的寫法,寫了韋小寶的心理狀態:<br /><br />  「他本已嚇得魂不附體,但一見到了美貌女子,自然而然的勇氣大增。」(八七七頁)<br /><br />  《鹿鼎記》全書,金庸的遊戲筆墨極多,讀者若是不明其妙,便會被作者瞞過。像這裏,寫韋小寶本已「嚇得魂不附體」,但是卻「見了美貌女子,勇氣大增」,便是遊戲筆墨的一個典型例子。天下焉有本來嚇得魂不附體而見了美貌女子便勇氣倍增之理?這美貌女子若是他的情人親人,兼且武功超群,倒也罷了,偏偏美貌女子是敵人手持利劍,指著韋小寶要殺的,見了為何還會「勇氣大增」?<br /><br />  這是金庸的一種調侃的寫法,寫的是韋小寶心中本來很有點害怕,絕非「魂不附體」。魂若是不附體,眼前有一百個美貌女子也看不見。在害怕之餘──四柄利劍指著,誰都會害怕──看到美貌女子,想起女子總容易對付些,心裏就定了,勇氣自然大增。<br /><br />  韋小寶是一直認為女人比較容易對付的,而他確實也有對付女人的天然本領。後來他落入九難師太之手,一看到九難是一個尼姑,就大為慶幸她是尼姑,不是和尚。<br /><br />  這一點,倒也絕不是說女性頭腦簡單,容易應付,女讀者千萬別生氣,這是一種相當奇妙的人際關係的現象,像韋小寶這種靈活應變、樣子又討人喜歡的男性,在女性面前,總可以佔點便宜。<br /><br />  同樣的,「異性相吸,同性相拒」,年輕貌美的女性,在男性面前,也容易得所遂。<br /><br />  每個人都有和不同性別的人接觸的經驗,不妨想一想,是不是有這樣的情形?年輕貌美的女駕駛人,最怕有事遇上女警,但若是男警,就好對付得多了。這不過是一例而已。<br /><br />  話扯得遠了,韋小寶在當時這種危難的情形之下,當然害怕,但勇氣、信心立時恢復,談笑自若,不但大勇,兼且大智!<br /><br />  韋小寶給人膽小印象的另一段,是哥薩克騎兵闖帳之時:<br /><br />  「韋小寶嚇得全身發抖,一低頭,便鑽入了桌子底下。」而這時候,「佟國綱和索額圖面面相覷,心下也不禁驚慌。」(二〇二三頁)<br /><br />  看起來,韋小寶是嚇得「魂不附體」了,但是這一樣是遊戲文章,金庸唯恐讀者不明,隨即又自己作了解釋:<br /><br />  「適才事起倉卒,以致躲入桌底,其實他倒也不是一味膽怯,一拍胸口……拉住林興珠的手,走向帳外。」(二〇二三頁)<br /><br />  在當時這樣的情形下,叫佟國綱或索額圖走出帳外去,也未必敢,韋小寶就敢。而當哥薩克騎兵排得整整齊齊,突然間高聲呼喊,向著韋小寶急衝過來之際,韋小寶「全身發抖,臉如土色」,可是「居然挺立不動」。<br /><br />  這一段,將韋小寶的勇敢性格,寫得十分生動。<br /><br />  「全身發抖,臉如土色」還勇敢麼?那是害怕,可是「居然挺立不動」,就是勇敢。害怕而挺立不動,比諸根本不害怕而挺立不動,需要更多勇氣。不怕死,面對死亡根本不害怕,也就毋需勇氣,而不怕死,並不是靠勇氣,是靠其他方面的意念來支持的。怕死而面對死亡,挺立不動,豈止需要勇氣而已,要超等的勇氣才行。<br /><br /><br />第三,他機智靈活<br /><br /><br />  韋小寶機智百出,應變靈活,對周圍環境判斷之快捷,在《鹿鼎記》一書之中,隨處可見。關於他性格的這一方面,倒也「一致通過,並無異論」,所以,不必多舉例子,多作解釋了。<br /><br />  要指出的是,韋小寶的機智,在很小的時候就有。並不一定在他童年的環境,就一定會培育出機智百出的人物來。儘多這樣環境中的人,笨得可以的。韋小寶的機智,是一種天生的本領。他一出場,金庸寫了他的倔強,也寫了他的機智:<br /><br />  「床上那人喘了幾口氣,大聲笑道:『有種的進來打!』那孩子連連搖手,要他不可再向外人挑戰。」(五三頁)<br /><br />  當時茅十八已受重傷,情勢極其不利,可是茅十八只知道不怕死,叫人進來打。韋小寶就比他機智得多,金庸是用了一句話,「那孩子」這時,連名字也沒有,就已經知道在這種情形下,不宜再向外人挑戰,而向茅十八連連搖手。<br /><br />  這是韋小寶第一次表現他的機智。日後,在他驚濤駭浪的一生之中,靠著機智,在無數次危難之中,救了他自己。韋小寶要是少一分機智,死過二十八次以上了。<br /><br />  韋小寶機智,既屬公論,不必多費筆墨了。<br /><br /><br />第四,他忠誠<br /><br /><br />  此言一出,只怕會「媽聲四起」。<br /><br />  中國罵人的話,多彩多姿、變化萬千至於極點。韋小寶在《鹿鼎記》中的罵人話,連萬分之一的精華都未曾達到。而各省各縣各城各鎮,最基本的罵人話,必然涉及對方的娘。只有費要多羅這種俄國蠻子才不懂,一聽得人說要和他娘睡覺,還大喜過望。所以,「媽聲四起」者,罵聲不絕之謂也。<br /><br />  且慢,且別開罵。<br /><br />  韋小寶忠誠,聽來或許有點不對勁,改為韋小寶對朋友忠誠如何?<br /><br />  韋小寶對朋友忠誠,至少有一半人可以接受了,是不是?其實,兩者是二而一、一而二的,忠誠,當然只是對朋友忠誠,對敵人也忠誠麼?對羅剎鬼也忠誠麼?對吳三桂也忠誠麼?<br /><br />  韋小寶對朋友忠誠的例子,在《鹿鼎記》全書之中,不勝枚舉。從他可以領一千兩銀子賞格而不要起,一直不斷。<br /><br />  他對康熙忠誠,並不因為康熙是皇帝,他心中,將康熙當作是朋友,所以,當神拳無敵入宮要刺殺康熙之際,他用盡方法,也要通知康熙。同樣的,天地會的那些人,他也當他們是朋友,在他們危急之際,一樣要盡自己所能,救他們的性命。<br /><br />  反倒是康熙,這個雄才偉略的中國歷史上的好皇帝,對朋友不夠忠誠,派了奸細,打聽韋小寶的一舉一動,不如韋小寶遠甚。<br /><br />  韋小寶對朋友也撒謊,但所撒之謊,全是無關痛癢的小節,緊要關頭,「出賣朋友」,是堅決不幹的。和韋小寶做朋友,可以放一百二十四個心,不會被他出賣,還有說不盡的好處。和他做敵人,由於韋小寶的本領大,那就難說得很了,小敵有小麻煩,大敵有大麻煩,圖爾布青就給韋小寶剝了褲子。<br /><br />  在《鹿鼎記》全書之中,韋小寶沒有做過一件對不起朋友的事。<br /><br />  一日和金庸閒談,問金庸:「韋小寶究竟做過甚麼壞事,你舉得出例子來嗎?」<br /><br />  金庸的回答很有趣,由於韋小寶實在沒有甚麼惡行,他只好說:「韋小寶賭錢時出老千騙人,如果我和你賭錢,老是騙你,你也決不會把我當作好朋友,一定十分討厭我了。」<br /><br />  韋小寶賭錢,的確騙人,出千。但如果本人有韋小寶這樣的朋友,一定天天賭錢,甚麼事也不用幹了。韋小寶賭錢出千,不騙朋友,不但不騙朋友,而且運用他的千術,故意輸錢,讓朋友贏錢。<br /><br />  金庸就不如韋小寶,和他賭錢,做朋友的輸給他的時候,多過他輸給朋友的時候。雖然他不出千,但朋友卻寧可他出千輸錢了。<br /><br />  韋小寶與人論交,很懂得一個原則,就是要讓人家先有點好處,這條原則,無往而不利。人際關係,本來就是這樣,連桑結和葛爾乃,也可以和他化敵為友。而他答應了朋友的事,又絕少做不到的。<br /><br />  每一個不以韋小寶為然的人,都不妨好好想一想,自己的一生之中,有沒有韋小寶這樣的好朋友?<br /><br />  活生生的好漢<br /><br />  韋小寶的性格:倔強、勇敢、機智、忠誠,是一個英雄豪傑,活生生的好漢,不像郭靖那樣假得令人搖頭。<br /><br />  韋小寶和郭靖,同是英雄豪傑,但一個活一個死。<br /><br />  韋小寶吃虧在出身不好,輕視卑微出身的人這件事本身就卑污得很。<br /><br />  韋小寶小時候,偷過不少東西,但那又怎地,楊過是公認的大英雄大豪傑了吧,請看楊過少年時:<br /><br />  「一個衣衫襤褸的少年左手提著一隻公雞,口中唱著俚曲……笑道:『嘖嘖,大美人兒好美貌,小美人兒也挺秀氣……』臉上賊忒嘻嘻,說話油腔滑調。」(《神鵰俠侶》四七頁)<br /><br />  楊過左手所提的那隻公雞,就不會是他自小飼養的,一定是偷來的,那又何損於楊過的可愛豪俠?何以獨獨對韋小寶要那麼不公平,連金庸也在某些壓力之下,要不斷解釋,將他說成「市井小流氓」?<br /><br />  或許,是韋小寶這個人,實在太真實了,真實到了一向虛假慣了的社會無法接受的地步?只怕是這樣。<br /><br />  金庸自己,在寫〈韋小寶這小傢伙〉這篇文章之際,目的是「自己也來想想,試圖分析一下」韋小寶的性格,但是他分析的辦法,是根據他自己的設想。本人卻認為,分析韋小寶的性格,要根據《鹿鼎記》的書。金庸將來,將《鹿鼎記》改寫,寫得韋小寶是一個小流氓,那是另外一回事,如今的《鹿鼎記》中,韋小寶不是小流氓。在《鹿鼎記》中,韋小寶是何等樣人,已如上述。<br /><br />  金庸在〈韋小寶這小傢伙〉一文中說:「這裏的分析半點也沒有『權威性』。」這種態度很好。有人會以為,原作者也如此說了,總不會錯吧?但事實偏偏不然,韋小寶就是一個例子。<br /><br />  當然,本人的分析,也半點沒有權威性,但至少是根據《鹿鼎記〉中的韋小寶的所作所為而來的分析,並不是只憑感想、印象而得出的結論。<br /><br />  至少,陳圓圓曾稱韋小寶是「大才子」:<br /><br />  「詩詞文章做得好,不過是小才子。有見識,有擔當,方是大才子。」(一三〇〇頁)<br /><br />  知識,是多方面的,詩詞文章乃至各種現代科學知識,不過是其中之一而已。<br /><br />  那天在旅途,機艙中,翻《鹿鼎記》,得韋小寶讚打油一首,當時便記了下來,讚曰:<br /><br />  人或感流氓,<br />  我獨覺高義。<br />  掙扎出污泥,<br />  羨煞紈袴兒。<br />  機智應百變,<br />  明辨是與非。<br />  偉哉鹿鼎公,<br />  冲霄有豪氣!<br /><br /><br />二 水龍攻城<br /><br /><br />  《鹿鼎記》中,有一大段寫韋小寶用水龍攻城,攻的是雅克薩城,用的辦法是將雪溶化了,放進水龍之中,射進城裏去,射得雅克薩城滿城是水,迅即結冰,所以將城攻克。<br /><br />  金庸這樣寫:<br /><br />  「頃刻之間,人人身上淋得落湯雞相似,初時水尚溫熱,不多時濕衣漸冷,又過一會,濕衣開始結冰。」(一九八二頁)<br /><br />  「清軍水炮中射出熱水時筆直成柱,有的到了城頭上空便散作水珠,如大雨般紛紛灑下……」(一九八三頁)<br /><br />  一直以為金庸這樣寫法,有點問題,多年以前與朋友討論起,所得的反應是:「對啊,哪有這樣冷!」<br /><br />  聽了這樣的反應,不禁啼笑皆非,本人之所謂「有問題」,是不止這樣冷,那地方,比金庸所寫的,要冷得多,所以才有問題。<br /><br />  雅克薩在如今的西伯利亞,北緯約五十五度左右,那地方的冷,究竟冷到如何程度,只好憑想像,但是曾到過黑龍江省,北緯五十度左右處,住過一陣子,過了兩個冬天,如何程度,有親身體驗。<br /><br />  在北緯五十度處,嚴寒之際,可以冷到攝氏零下四十八度,雅克薩城在更北,自然更冷。<br /><br />  在北緯五十度,水結成冰的情形是:沸騰的水,如果傾倒出去,可以看著它一面流,一面結成冰,過程快絕,結成冰之後,冰的形狀,就是水流的形狀。<br /><br />  一個普通個子的人,站著,向地上吐痰,等到痰落地,已經結成冰,會在地上跌得粉碎。<br /><br />  就以這種情形來看,水炮攻城的可能性便不大,熱水勉強可以灌進水炮去,但不等發射,炮口必已被冰封住,就算射得出去,也必然不會有「初時水尚溫熱」的可能。<br /><br />  甚而至於,追溯到水炮攻城之前的「尿戰」,有這樣的情形:<br /><br />  「千餘名羅剎兵站在城頭,向下射尿。」(一九七七頁)<br /><br />  其時氣溫如此之低,城頭上風又大,那種地方,真正寒風如刀,這千餘名羅剎兵如果在城頭「向下射尿」,只怕每一個人,不必建寧公主動手,就個個變成了吳應熊。<br /><br />  不過,情形雖然如此,韋公要射尿,要射水,豈可不射乎?就當那天,天氣特別回暖好了。諸葛之亮可以借風,韋小之寶為何不可以恰逢暖流?不過,「只是天時實在太冷」一句,得酌情修改才好。<br /><br /><br />三 陳圓圓<br /><br /><br />  韋小寶三聖庵見陳圓圓,那一大段文字,寫陳圓圓之美,真是寫到了極處。天下真有這樣的美女嗎?能有一個美女,到了四十開外,還能夠:<br /><br />  「嫣然一笑,登時百媚橫生」、「微笑時神光離合,愁苦時楚楚動人」?(一二九八頁)<br /><br />  能夠一掩口淺笑,就:<br /><br />  「滿室皆是嬌媚」?<br /><br />  看這一大段,不禁令人悠然神往,陶醉在絕代美人的風情之中,難怪美刀王胡逸之要神魂顛倒,一至於此了。<br /><br />  從三聖庵的這一大段文字中,可以看出一點:陳圓圓是很喜歡吳三桂的。韋小寶見了陳圓圓,失魂落魄之餘,衷心地道:<br /><br />  「你這樣美貌,吳三桂為了你投降大清,倒也怪他不得。倘若是我韋小寶,那也是要投降的。」(一三〇一頁)<br /><br />  而陳圓圓在聽了之後,起先以為韋小寶是在吃她的豆腐,繼而:<br /><br />  「但見他神色儼然,才知他言出由衷。」<br /><br />  韋小寶一生之中,講話而「神色儼然」,只怕也只此一遭,下不為例,所以連陳圓圓也:<br /><br />  「微生知遇之感。」(一三〇二頁)<br /><br />  韋小寶只不過由衷地說了一句要為她而投降大清,並沒有做,陳圓圓就已經生出了知遇之感了。<br /><br />  而吳三桂是為她做了的,陳圓圓對吳三桂的知遇之感,豈不是更甚?<br /><br />  陳圓圓是有理由對吳三桂感激的,吳三桂也是陳圓圓真正的知己。陳圓圓是絕色美人,但絕色美人的內心世界,一樣是一個女人,和普通不絕色美人,美人,石美人,全不美人,都是一樣的。<br /><br />  任何女人,都是感性重於理性的,若是有男人肯為她犧牲,不論這個男人所做的事,多麼為天理國法所不容,多麼為人情歷史所唾棄,她都可以不論,她心中所想的只是:「他真的對我好!」<br /><br />  吳三桂為了陳圓圓,做出這樣的事來,陳圓圓的心中,能不喜歡?<br /><br />  陳圓圓在唱吳梅村的詩,唱到「衝冠一怒為紅顏」之際,心中是高興,是驕傲,並不是傷感。韋小寶說吳三桂不是為了她才投降大清,陳圓圓當時下拜,說甚麼「為賤妾分辨千古不白之冤」。其實,她心中對這個「不白之冤」,非但不以為忤,而且還高興得很,一個女人能有一個男人,為她作那麼大的決斷,一生夫復何憾?<br /><br />  所以,陳圓圓對吳三桂的看法是:<br /><br />  「我很感激他的情意。他是大漢奸也好,是大忠臣也好,總之他對我是一片真情,為了我,甚麼都不顧了。除他之外,誰也沒這樣做過。」(一三二一頁)<br /><br />  而當李自成吳三桂大決鬥,李自成佔了上風,眼看可以將吳三桂斃於林下之際,陳圓圓就護住了他,說:<br /><br />  「當年他……他曾真心對我好過。」(一三二四頁)<br /><br />  陳圓圓對吳三桂是有情意的,而且深以吳三桂對她的真情為傲,這一點,當無意義。<br /><br />  而比較隱晦的是陳圓圓對李自成的感情。<br /><br />  陳圓圓在想及李自成的時候,並沒有甚麼特別的思念,只有:<br /><br />  「他每天晚上陪著我的時候,總是很開心,笑得很響。他鼻鼾聲很大,常常半夜裏吵得我醒了過來。他手背上、大腿上、胸口的毛真長,真多。我從來沒見過這樣的男人。」(一三二〇頁)<br /><br />  以及後來,陳圓圓跟著吳三桂到了昆明,李自成忽然又在陳圓圓眼前出現,這一段,未曾細寫。陳圓圓那時,並不住在王府,警衛可能不夠森嚴,所以吳三桂的頭上,就不免綠油油了。但其時,美刀王胡逸之一定在陳圓圓附近,李自成「天天晚上來陪」陳圓圓,胡逸之一點也不想干涉?在李自成每晚皆來之際,胡逸之的心中不知是甚麼滋味。<br /><br />  回憶到這一段時,陳圓圓心中這樣想:<br /><br />  「唉,他對我的真情,比吳三桂要深得多罷?」(一三二二頁)<br /><br />  這一點,連陳圓圓自己也不敢肯定,所以在最後,加了一個問號。<br /><br />  陳圓圓這樣的美女,凡男人見了,皆不免動心,但真正為了她而做出了驚天動地大事的,只有吳三桂一人,陳圓圓感到吳三桂對她最好,可是她又不可自主地比較傾向於喜歡李自成。那只怕和李自成精力過人這一點,有很大的關係。陳圓圓准韋小寶叫她阿姨,韋小寶大喜,接著又說:<br /><br />  「我有了你這樣個好姪兒,可真歡喜死了。」(一三一二頁)<br /><br />  這段,稱呼上略有問題,「阿姨」對「外甥」,不對姪兒,對娃兒的,應該是「姑姑」。<br /><br />  金庸小說中的女性,論美麗,陳圓圓該是第一了。<br /><br /><br />4六個「古往今來第一」<br /><br /><br />  在三聖庵中,還有一段妙文,牽涉到六個古往今來第一……的人物。<br /><br />  讀者諸君或者覺得奇怪,數來數去,只有五個古往今來第一人物,何來六個?<br /><br />  這六個是:<br /><br />  一、古往今來第一大反賊,<br /><br />  二、古往今來第一大漢奸,<br /><br />  三、古往今來第一武功大高手,<br /><br />  四、古往今來第一大美人,<br /><br />  五、古往今來第一小滑頭。<br /><br />  數來數去,還是五個。<br /><br />  這第六個是:古往今來第一大小說家。<br /><br />  沒有這古往今來第一大小說家,如何讀得到《鹿鼎記》這樣的妙文!<br /><br /><br />5 九難的「連贏八場」<br /><br /><br />  九難師太收韋小寶為徒,韋小寶笑道:<br /><br />  「師父收了我這個沒出息的徒兒,也算倒足了大霉……算是大輸一場。老天爺有眼,保佑師父以後連贏八場,再收八個威震天下的好徒兒。」(一四〇〇頁)<br /><br />  老天爺不但有眼,而且有耳,聽到了韋小寶的祈禱,果然給九難連贏了八場,收了八個大大有名的徒兒。這八個徒兒,就是著名的「明清八大俠」,其中最出名的有了因、白泰官、甘鳳池、呂四娘等人在。<br /><br />  傳說中的明清八大俠,是獨臂神尼之徒,獨臂神尼是長平公主,也就是九難師太。<br /><br />  呂四娘恐怕不知道自己還有一個大師兄叫韋小寶?若是知道的話,在她幾次入清宮行刺雍正之際,是不是會去求助於韋小寶?還是她早已知道,只是怕韋小寶好色如命,幫她殺了雍正之後要來個「大功告成」,所以才不太敢去找他?這真要留待後世史學家去考證了!<br /><br /><br />6 安阜園中公案<br /><br /><br />  建寧公主在安阜園,閹割吳應熊,這一大段,看得人又是驚疑,又是好笑,其中有些地方,當真是情理所無,然而在作者生花妙筆之下,卻是趣味洋溢,誰也理會不得是不是情理所無了。<br /><br />  安阜園中的公案,一開始之際,韋小寶和建寧已在胡調了!(括弧中是本人詳註)<br /><br />  「韋小寶摟往了她著意慰撫,在她耳邊說些輕薄話兒。(請注意,慰撫之「撫」,此處不作安撫解,而作「撫摸」解,韋公在大唱「十八摸」了。)公主聽到情深處,不禁雙頰暈紅,吃吃而笑。(笑是因為受不住呵癢乎。)韋小寶替她寬衣解帶,拉過棉被蓋住她赤裸的身子……」(一二五八頁)<br /><br />  所以,後來吳應熊進房去的時候,建寧公主是沒有穿衣服的。吳應熊並不是笨人,他一進房,看到公主未曾穿衣,就立時應該退出。<br /><br />  而他不退出來的原因,唯一的可能,是一進去,就被公主用火槍指住了。這是公主說的話:<br /><br />  「我用火槍指住他,逼他脫光衣服……」(一二六六頁)<br /><br />  然而當時在外面的人,見到吳應熊進去之後,卻:<br /><br />  「過了良久,始終不聞房中有何動靜。」(一二六三頁)<br /><br />  在這「不聞動靜」的「良久」之中,又曾發生過甚麼事情?只有韋小寶明白建寧的為人,心裏曾想到過:<br /><br />  「這騷貨甚麼事都做得出,是否自行去跟吳應熊親熱,那也難說得很。」(一二六三頁)<br /><br />  吳應熊是否曾和公主親熱,不得而知,但根據公主自述經過,怎麼也要不了「良久」。而且這公主寢室的隔音設備,一定極好,要公主尖叫,外面才會聽到。吳應熊被打暈,倒地,公主用槍指著他,喝令他脫衣服,在外面的人,始終未曾聽到一絲聲響。<br /><br />  最有趣的是,吳三桂這個老奸巨猾趕到,也真是急得六神無主了,以這個老滑頭,居然會天真地想:<br /><br />  「只盼公主年幼識淺,不明白男女之事……說不定她還以為天下男子都是這般的。」(一二六九頁)<br /><br />  吳三桂這樣一廂情願,真是情理所無,若不是真正急了,他絕不會這樣想,用這一段匪夷所思的想法,去形容為熱鍋上螞蟻一般的吳三桂,真是入木三分。<br /><br />  人到了真正著急的時候,往往會根據自己的意願,去設想一些絕無可能發生的妙想天開之事。奸滑如吳三桂,尚且不免,何況普通人。<br /><br />  安阜園中發生的事,旁人不知道,吳應熊自己,自是心中雪亮。他和建寧,在這事件之後,還作了一個時期的假夫妻,這兩人相對之際,不知怎麼過日子?吳應熊身在北京,自然不敢將公主怎麼樣,但公主的日子,只怕還真不好過,難怪後來從韋小寶眼中看出來,她:<br /><br />  「玉容清減,神色憔悴。」(一五五一頁)<br /><br />  而其中最難得的是吳應熊,公主為甚麼閹他,和韋小寶的關係為何,他也如吞了螢火蟲一樣,居然能忍到了在表面上半絲也不現出來的程度,當真是談何容易!他曾心中發過願:「拿住了你這小子,瞧我不把你千刀萬剮!」不過,他沒有如願,齋志以沒。<br /><br />  在《我看》中,將建寧公主評為「中上人物」,觀乎她安阜園中的表現,她又似乎不單是喜歡男人,真是愛韋小寶的。不然,她可以和吳應熊做夫妻,享樂,不必做得如此決絕。<br /><br />  因此,可以升級。<br /><br />  建寧公主是上中人物。<br /><br /><br />7 遊戲文章<br /><br /><br />  《鹿鼎記》的第一回,初看時,可以不看。這第一回,本來是「楔子」,作為楔子比較合適,因為第一回不好看,會將以後精采紛呈的妙文掩蓋了。<br /><br />  《鹿鼎記》全書,用遊戲筆法出之,偏偏第一回正經得可以。<br /><br />  《鹿鼎記》的遊戲筆法,金庸還唯恐讀者不明,要用按語來說明,請看下面兩段按語:<br /><br />  「……但韋小寶其人參與其事,則俄人以此事不雅,有辱國體,史書中並無記載……以致此事湮沒。」(一五一八頁)<br /><br />  「條約上韋小寶之簽字怪不可辨,後世史學家只認得費要多羅和索額圖之簽名,而考古學家如郭沫若之流僅識甲骨文字,不識尼布楚條約上所簽之『小』字,致令韋小寶大名湮沒。古往今來,知世上曾有韋小寶其人者,惟《鹿鼎記》之讀者而已。本書記敘尼布楚條約之簽訂及內容,除涉及韋小寶者係補充史書遺漏之外,其餘皆根據歷史記載。」(二〇三九頁)<br /><br />  《鹿鼎記》全書,根據歷史記載所寫的,史料之豐富翔實,令人歎為觀止,但涉及韋小寶的「補充史書遺漏」之頑皮遊戲處,不要說冬烘先生會瞠目結舌,心臟病發,就是普通比較保守一些的讀者,也要半天講不出話來。<br /><br />  然而,金庸硬是不肯說自己虛構,而是「補充史書遺漏」,當真是有趣之極。這是和歷史在開玩笑。真正追究起來,歷史材料,又有多少是真實的?<br /><br />  自然,學生若是應付考試,答案寫上尼布楚條約是由韋小寶簽訂,那責任要自負,與任何人無關,連遊戲文章都看不明白,合該有點不幸臨頭。<br /><br />  從上面引用的兩段按語,和第一回的嚴肅文字加在一起看,可知金庸的寫作技巧是多麼高,文字在他的手下,要怎麼樣就怎麼樣,隨心所欲,至於極點。<br /><br />  《鹿鼎記》可以看的地方還極多,隨便翻翻,每段皆可提出來討論,如柳州城中賭館的那一場,就極其有趣,人物可說者也不知多少,可是一本書八萬字的字數已夠,只好留待以後的機會了。<br /><br />  《鹿鼎記》在金庸作品中,排名第一。<br /><br /><br />  一九八一、十一、六 香港</div></body></html> in /var/www/vhosts/enjoyreadinghour.com/zh.enjoyreadinghour.com/eKatab/REST.class.php on line 799
三看金庸小說

三看金庸小說 線上小說閱讀

第二章:鹿鼎記



一 再討論韋小寶這個人

為韋小寶辯護


  怎麼又看《鹿鼎記》了?

  《我看》中看過,《再看》中看過,還要再《三看》?

  是的,因為:

  在金庸小說之中,《鹿鼎記》排名第一。

  也因為《鹿鼎記》的修訂版,已經在港台兩地同時出版,當真是千呼萬喚始出來,盼得人的頸子,如關雲之長。書一出版之後,讀者捧書狂讀之際,眼睛必如諸葛之亮。

  在這之前,《鹿鼎記》從來也沒有正式出版過。讀者除了當年在報紙上看連載之外,看的全是翻版書。香港出的翻版書還好,台灣出的翻版書,換了一個書名叫《小白龍》,將韋小寶的名字改成「任大同」(真是任你奶奶的大同),不堪至於極點。正式的版本出來了,自然要賀上一賀,再來評論一番。

  更因為,金庸自己寫了一篇題為〈韋小寶這小傢伙!〉的短文(編按:見本書附錄),發表在《明報月刊》第一九〇期上。在這篇文章中,金庸將韋小寶稱為「市井小流氓」,本人看了,大為不服,非反駁不可,所以,更要寫《鹿鼎記》了。

  或曰:連金庸自己都說了韋小寶是「市井小流氓」,你怎麼還能不服氣?當然可以,有書放在那裏,我們可以從書中尋章摘句,擺事實,講道理,金庸卻又怎地?那天,問他為甚麼將江飛虹刪了,他就記不起那個曾為藍鳳凰抹了脖子的苦人兒了。

  有一篇幻想小說,寫莎士比亞再來人世,在大學修文學,有關莎士比亞的課程,就硬是不及格。一部小說,偉大的小說,作者在寫作之時,必然孕育著許多意念,將這許多意念,通過各種不同性格的人物的各種各樣活動,表現出來。

  這許多各種不同性格的人物,要是寫得活了,他們的活動和表現,往往會逸出作者的控制之外,作者原先要這個人成為君子的,結果可能不是君子,作者本來要這個人成為小人的,結果,這個人也可能不是小人。

  這種情形,無可譬喻,勉強要譬喻的話,只好用電腦來比一比:將許多資料輸進電腦去,這些資料,有時會自行組合,不受控制,而有意料之外的結果出來。

  人腦的活動,更加複雜,不受控制的情形,在不知不覺中產生的情形,絕不罕見。作者自己未刻意去這樣寫,但是寫了出來之後,卻有這樣的效果,而作者自己未曾注意到有這樣的效果,別人反倒看出來了,那有甚麼稀奇?

  所以,必須為鹿鼎公韋小寶辯。

  金庸的〈韋小寶這小傢伙〉一文,其實也是在為韋小寶辯。《鹿鼎記》一書,是金庸小說中最多爭論的一部,甚至在報紙上連載發表之際,就有不少人說:「這部小說,可能不是金庸寫的吧!」

  金庸的讀者,對金庸是愛護備至的,一看到金庸的作品之中,有自己不喜歡之處,就一口咬定,是「有人代寫」的,也有更多的人會猜:「多半是倪匡代寫的。」有一日忍不住,大聲回答:「倪匡要是能寫出這樣的小說來,哼哼!」

  旁邊的人問:「哼甚麼?怎麼樣?」

  回答是:「朝小說完成,夕死可矣!」

  現在,大家都明白了,《鹿鼎記》完全是金庸的作品,而且是金庸小說之中,最出類拔萃的一部。

  可是,《鹿鼎記》的主角人物韋小寶,卻仍然為很多人所不喜歡,金庸的〈韋小寶這小傢伙〉一文,主要為韋小寶辯護之處,是想說明人的複雜的性格,傳統的道德觀念和韋小寶的作為之不同,等等。這其實是絕無必要的,更何況在這篇文字中,金庸還用了不少對韋小寶非議的詞句。


不喜歡韋小寶的兩類人


  不喜歡韋小寶這個人的讀者,大抵分成兩類:

  第一類:女性讀者。並非全部女性讀者不喜歡韋小寶,但有相當多的女性讀者不喜歡韋小寶。不喜歡的原因,很簡單也很直接,因為韋小寶有七個老婆。

  關於第一點,在《再看》之中,已詳細寫過的,不擬重複,所要補充的是:

  第一:七個妻子,是中國社會的傳統之一,是古代社會道德所允許的事,不知多少正人君子,熟讀孔孟聖賢之書的人,對國家民族有偉大貢獻的人,都不止有一個老婆,要舉出這樣的歷史名人的名字來,可以寫數萬字了。韋小寶是清初人,他在觀念上不會覺得多妻有甚麼不對,旁人也不會覺得他有甚麼不對,這並不是韋小寶的「惡行」,非但不是,而且和「惡行」沒有半絲半毫的關係。

  第二:即使是在現代社會,如果有七個女子,同時愛上一個男子,而她們又自願和這個男子在一起生活,覺得幸福快樂,雖然遭人側目,但基於個人自由選擇的原則,也不算是甚麼。韋小寶又未曾虐待他的七個老婆,他的七個老婆和他一起生活,也其樂融融,旁人看了,只可以眼紅欣羨,何必要用不屑的眼光去評議?那完全是別人的事,你不願做韋小寶第八個老婆,絕沒有人拿著機關槍逼你去做者也。

  第三:有的女性讀者,認為金庸寫了韋小寶有七個老婆,由於金庸小說影響廣大深遠,深恐天下男人,人人起而效尤,那麼女性權益何在?

  哈哈!這裏,又牽涉到了韋小寶七個老婆完全自願的問題,對那七位女性而言,同作韋小寶的老婆,正是她們的願望,權、益正是她們自己的選擇。而人人效尤也者,那是開玩笑了,沒有韋小寶的本事,誰有辦法娶七個老婆而又能生活其樂融融的?不要說七個,想要兩個老婆,已經足以焦頭爛額,寢食不安,恨不得一頭撞死了。有韋小寶本事的,沒有《鹿鼎記》,照樣有一個以上老婆,(這樣的人,現實生活中還少了嗎?)沒有韋小寶本事的,將《鹿鼎記》倒背出來,只怕還是一個老婆。普天下女性,大可放心。

  女性讀者不喜歡韋小寶的原因。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,女性讀者不喜歡韋小寶,口中雖然這麼表示,心中怎麼想,卻很難說。要現代女性口頭上說願做七分之一,那是殺頭不說的,心裏是不是在怨「整個兒妻」還不及韋小寶的七分之一呢?真是不必深究了。

  第二類:熟讀聖賢之書,深諳孔孟之道的知識份子。或曰:用知識作標準來衡量道德的知識份子。

  這一類知識份子不喜歡韋小寶,是有理由的,因為韋小寶的出身,和他們完全不同,幾乎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人,韋小寶不識字,沒受過教育,「不學」之至,但偏偏不是「無術」,而是有術得很,比讀了幾十年書的人更有術。於是妒忌之餘,便只好放起曾受教育、識字盈萬的這法寶來,想將韋小寶壓下去。

  當然,任何人都有權喜愛某一種人,討厭某一種人,麻油拌韭菜,各人心裏愛,有人硬是不喜歡韋小寶,因之連帶說《鹿鼎記》不是好小說,意見不同而已,本人絕無意對自己意見不同的人,惡意攻訐,這是下三濫行逕,但是願意指出一個事實。

  這事實是:韋小寶,是一面鏡子。

  人人在韋小寶這面鏡子之前,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,韋小寶好的一面,倒未必人人皆有,但是他壞的一面,卻人人難免,每個人都可以在韋小寶的身上,找到自己,誰不曾說過謊話?連令狐冲也說過:「說話不騙人,有甚麼好玩?」一個人若是宣稱自己一生之中未曾說過謊話者,那麼這句話的本身,便是最大的謊言。

  誰又不曾存過貪念?

  誰又未曾講過髒話?口中不說,當眾不說,私下沒說過?心中沒說過?

  誰又沒有賭過錢?誰未曾在賭錢之際想過用特殊的方法去獲勝?

  韋小寶的「壞處」,也不過如此而已,每個人在將韋小寶當鏡子之際,都可以發現(不必對他人說),自己比韋小寶,還真比不上。

  這是一件令人心裏很不舒服的事,窩囊之極,連韋小寶都比不上!而韋小寶是真正從心底看不起的人!

  為甚麼要看不起韋小寶呢?無非是因為韋小寶出身卑微和韋小寶未曾受過有系統的教育而已!

  出身卑微,這並不是韋小寶自己願意的事。若是一個人出身卑微,而構成了另一些人看不起他的理由,那麼,應該被看不起的,是那另一些人,而並不是出身卑微的那個人,這一點,應該可以成為定論,不必再討論了。


沒有受過「系統」教育


  韋小寶沒有受過系統的教育,但這並不是說韋小寶沒有接受過教育。

  一個人,即使是獨自生活在荒山野嶺、大海孤島之上,一生,也必定會受到教育的,下雨了要躲進山洞去,不要在外面淋雨,這也是一種教育。即使在大自然的環境之中,人也在不斷接受教育。如果這個人是生活在群體之中的,更是無時無刻不在接受教育。

  所以,韋小寶當然是受過教育的,只不過他所受的教育,不是當時社會的那有系統的教育。

  每一個不同的社會、不同的時代,都有一套不同的系統教育制度。韋小寶時代的系統教育制度,是從小啟蒙,讀四書五經,學做八股文,然後一級一級通過國家的考試制度考上去。經過這種系統教育的,才是知識份子。

  如今的系統教育制度是幼稚園、小學、中學、大學、留學,取得學位。經過這種系統教育的,才是知識份子。

  受過系統教育的知識份子,便自命高人一等,甚至不顧人所受的教育並不局限系統教育的事實,而否定了未受過系統教育的人,一樣可以有知識的。

  這種情形,古已有之,於今尤烈。

  所以,韋小寶便被認為是「不學」了。既然不學,而又無往不利,自然引起嫉妒,要懷恨在心了。

  韋小寶當然是受過教育的。

  他所受的教育,以後,成了他事業上的飛黃騰達的支柱。

  韋小寶受教育的經過情形是:

  「揚州市上茶館頗多說書之人,講述三國志、水滸傳、大明英烈傳等等英雄故事,這小孩……一有空閒,便蹲在茶桌旁聽白書。」(五四頁)

  在這樣的教育過程之中,韋小寶學到了甚麼?

  他學到的是:「對故事中英雄好漢極是心醉。」(五四頁)

  「他背過不少俠義故事,知道英雄好漢只交朋友,不要金錢。」(五五頁)

  嗚呼,古今以來,受過這樣教育的人,不知凡幾,但真正能接受了這樣教育的人,又有多少?

  在本身有條件的情形之下,要做到「只交朋友,不要金錢」,還容易一些,像魯肅,周瑜來找他,他就毫不猶豫送了一倉庫糧食給周瑜,那是因為他有兩倉庫糧食,送了一倉庫,還有一倉庫。

  舉這個例子,是想說明,「只交朋友,不要金錢」這一點,有條件者做起來,尚且千難萬難,像韋小寶處身貧困的人,要做到這一點,更加困難。

  金錢的誘惑力是如此之大,社會越是進步,越是現代化,金錢的誘惑力越是大,別說是朋友了,就算是父母、夫妻、子女,放在天平的一端,金錢放在另一端,只怕父母、夫妻、子女、朋友的那一端,也會高高翹起,份量遠不如金錢來得重要。

  可是韋小寶當時不過是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孩,而且是在妓院中長大,深知金錢之可愛,平時為了一兩個小錢,就可能要出盡法寶,挨打挨罵才能奪到手的,他完全知道茅十八給他的那個大元寶的價值,所以才會:

  「咕嘟一聲,吞了口饞涎。」(五五頁)

  這時候,他要不是深明朋友比金錢重要之道,拿了元寶就走,誰也不會怪他。如果他真是一個不學無術的市井小流氓,當然也拿之唯恐不及,說不定,還要趁機多勒索一個元寶。那麼,終其一生,他也始終是個市井小流氓而已。


不是市井小流氓


  但是韋小寶不是市井小流氓,在這個考驗他性格為人的關口上,他沒有一點市井小流氓的性格,而表現了他英雄豪傑的氣概:

  「咱們只講義氣,不要錢財。你送元寶給我,便是瞧我不起,你身上有傷,我送你一程。」(五五頁)

  唯有真正的英雄豪傑,才能有這樣的表現,韋小寶以一個十二三歲的貧童,而能做到這一點!而且,終他的一生,這點原則,沒有更改過,韋小寶是市井流氓乎?是英雄豪傑乎?

  天下有在金錢面前、大量的金錢面前不動心的市井流氓乎?尤其在現代社會中,只怕在大量金錢面前能拒之不要的君子,也少之又少了吧?

  韋小寶雙手推開去的,不單是一隻十兩的元寶,還是一千兩賞銀,可是他抱定了英雄豪傑的宗旨:

  「操你奶奶,出賣朋友,還講甚麼江湖義氣?」(五九頁)

  韋小寶的這種行為,已經高出許多小說中的英雄豪傑了,《水滸傳》是英雄豪傑的大集中,像韋小寶這樣的好漢,也不多見。

  韋小寶絕不是市井流氓。

  金庸在〈韋小寶這小傢伙〉文中如此說:

  「韋小寶這樣的市井小流氓,我一生之中從來也沒有遇到過半個。」

  當然不曾遇到過,因為韋小寶根本不是市井小流氓。

  不禁想借問一句金庸:「像韋小寶這樣,在大量金錢之前,仍然能堅守不出賣朋友、重江湖義氣的好漢,一生之中,曾不曾遇到過?」

  只怕也沒有遇到過。遇到過或沒有遇到過,都不是主要問題,不一定要遇到過這種人,才能寫出這種人來,金庸遇到過郭靖嗎?遇到過小龍女嗎?金庸也寫出了郭靖和小龍女。

  金庸也寫出了韋小寶的好漢性格。

  將韋小寶稱之為:「市井小流氓」,是絕不適合的,將之改為「像韋小寶這種市井小流氓出身的人」,還勉強可以,但也不怎麼恰當。因為韋小寶雖然生長在一個幾乎必然產生市井小流氓的環境之中,但是他出污泥而不染,一點也不是市井小流氓。

  人的性格,受先天、後天的影響,一般來說,從小形成的性格,到後來改變的情形,並不多見。

  韋小寶的性格如何,我們看看他小時候的作為,就可以下定論,因為他以後行事,還是根據那性格來作準的,並未曾改變過。

  韋小寶的性格是多方面的:


第一,他倔強


  韋小寶倔強而不甘受辱,有一定的自尊心,倔強起來,天不怕地不怕,性子甚硬。這一點,在他後來漸漸長大,更懂得適應環境之後,多少有一點改變,但是內在仍然是極其倔強的。

  他小時候,倔強到甚麼程度?鹽梟闖進妓院,嚇得人人都一動不敢動,他就敢和鹽梟交手。

  他當然打不過鹽梟,挨了打:

  「……在他屁股上踢了一腳,將他踢得幾個觔斗翻將出去,砰的一聲,撞在牆上。」(五〇頁)

  「……反手一記耳光,打得……轉了兩個圈子。」(五二頁)

  這時,旁觀者都覺得這樣打下去,勢必要將那孩子活活打死了。

  在這樣的情形下,性格若不是倔強過人,一定會屈服了吧?但韋小寶略有喘息的機會,便立時「氣往上衝」,又「隔著廂房門大罵」。他那時候又不知道房裏的是茅十八,一道「廂房門」,能擋得住兇惡的鹽梟?可是倔強起來,也就顧不得了,罵得「惡毒陰損」之至。拳頭沒人硬,只好罵得惡毒點來出氣,這股狠勁,也真是少見,市井小流氓,早已趴在地上叩頭求饒了,哪裏還有這樣狠?

  韋小寶的倔強性格,一直持續著沒有變過,在很多地方可以看得出來,進皇宮之後,和「小玄子」打架,就不肯服輸,輸了還要再比過。若是他沒有這份倔強的性格,打輸了就不再打,認輸了,康熙也不會將他當知己,也不會有以後的事發生了。

  他的這種倔強性格,也表現在他對自己不喜歡的人和事,始終抵抗拒絕的行動上。假太后怎樣對付他,他也不服。神龍教勢力如此龐大,他也不服。甚至康熙對他硬來,他也一樣拒絕,弄得康熙也只好軟求。連他最敬佩的師父陳近南,他也並不是絕對服從,而是自己有自己的一套。對於陳近南對鄭家的愚忠,更是大大不以為然,甚至公然反抗。陳近南倒是深知韋小寶的為人的:

  「你……性子浮動些,也沒做了甚麼壞事。」(三〇三頁)

  「性子浮動」很空泛不著邊際,「也沒做了甚麼壞事」倒是實實在在的誇獎。

  韋小寶最驚人的一次倔強表現,是他用石灰撤了史松的眼睛之後,茅十八罵他「小雜種」,韋小寶倔強脾氣來了,破口大罵(這是他唯一可用的武器),茅十八要放馬踹死他,他又不是沒見過茅十八殺人,茅十八已提起韁來,馬的前足人立,韋小寶仍然「我怕了你這狗入的,不是英雄好漢!」(七三頁)

  連茅十八也無法可施。茅十八覺得韋小寶「憊賴」,以後,在全書中也見過不少這個詞去形容韋小寶,總覺得也不是很適合,韋小寶並不憊賴,只是倔強。

  至於韋小寶撒石灰迷人眼睛,在《再看》之中,已經詳細分析過當時的情形,非如此不可。近日詳讀《笑傲江湖》,發現吾道不孤,連令狐冲也曾說過:「到了不得已的時候,卑鄙無恥的手段,也只好用上這麼一點半點了。」(《笑傲江湖》(四〇八頁)

  而且在《鹿鼎記》之中,韋小寶以後,雖然仍用些非常的手段,但用這種手段來對付的人,全是非對付不可的人,這些人比韋小寶壞不知道多少,非用這種手段對付不可!

  令狐冲說「不得已的時候」,大抵就是韋小寶用這種手段的時候。既是非用不可的手段,「卑鄙無恥」云乎哉,也就不怎麼適當了。


第二,他勇敢


  韋小寶是極勇敢的人,也從小看起:

  「那孩子眼見危急,起了敵愾同仇之心,疾衝而前……」(五三頁)

  在他挨了打,眼看會被「活活打死」的情形之下,居然還和一個傷得半死不活的人同仇敵愾,勇氣過人。

  鰲拜跋扈,在康熙面前,撩拳揎臂,連康熙也不禁害怕起來:

  「啊的一聲驚呼,從椅子中跳了起來。」(一六二頁)

  康熙的吃驚程度,還真不輕。

  請注意,這時的康熙,年紀比韋小寶大,身手比韋小寶好,身子比韋小寶高,見識比韋小寶多不知多少,更重要的是,他是皇帝!

  但即使如此,仍然嚇成這個模樣。可是韋小寶雖小,他卻只是吃驚於看到了真正的皇帝就是每天和他打架的小玄子,隨即他就:「咱們這一寶押下了,通殺通賠,就是這一把骰子。」接著就縱身而出,擋在皇帝面前,向鰲拜喝道:「……」(六五頁)

  這種事,少一分勇氣做不出,少一分決斷力,也做不出。在韋小寶的一生之中,像這樣「通殺通賠,就是這麼一把骰子」,在兩條路中揀一條路走的情形甚多,每當這種情形之下,都表現了他非凡的決斷力。當「這一把骰子」拋出去的時候,是輸是贏,他是全然不知道的,而他敢於擲這把骰子,這是他的勇氣,不是大勇之人,不能作這種有決斷力的行動。

  韋小寶孤注一擲,每次都押中,這不是他的運氣──許許多多人看《鹿鼎記》,以為那只是韋小寶的「運氣好」,這是對《鹿鼎記》全書最大的誤解,也是對韋小寶最大的誤解。

  一個人的運氣再好,也不可能永遠買大開大,每次都押中。一個人若是每次押寶都押中,那就絕不是運氣好。這一點,再簡單明白也沒有。

  不是運氣好,是由於其餘的種種原因,除了敢押下這一寶的勇氣和決斷是必備的條件之外,對事情的明辨、分析,一貫堅持的原則等等,都是成功的輔助原因。一寶押下去,輸贏不知,但是押寶的人,卻總是向有勝算的那一方面押下去的。

  世上沒有一個成功的人的成功是靠「運氣好」的。古今中外皆然,成功者必有其道理在。那種自己不成功,看到人家成功了,便說人家「運氣好」的人,就注定不可能成功。

  不知道為甚麼,韋小寶給不少《鹿鼎記》讀者的印象是膽小鬼,這真是冤枉也,隨便翻翻,都可以看到韋小寶勇敢過人的事:

  「這群豪客闖進中軍帳來制住了主帥,眾軍官都束手無策,敵人武功既高,出手殺人,肆無忌憚……待會混戰一起,帳中眾人赤手空拳,只怕不免要盡數喪命,慄慄危懼之際,見韋小寶和各敵人擲骰賭頭,談笑自若,不禁都佩服他的膽氣。」(八七九頁)

  在這之前,金庸以作者主觀的寫法,寫了韋小寶的心理狀態:

  「他本已嚇得魂不附體,但一見到了美貌女子,自然而然的勇氣大增。」(八七七頁)

  《鹿鼎記》全書,金庸的遊戲筆墨極多,讀者若是不明其妙,便會被作者瞞過。像這裏,寫韋小寶本已「嚇得魂不附體」,但是卻「見了美貌女子,勇氣大增」,便是遊戲筆墨的一個典型例子。天下焉有本來嚇得魂不附體而見了美貌女子便勇氣倍增之理?這美貌女子若是他的情人親人,兼且武功超群,倒也罷了,偏偏美貌女子是敵人手持利劍,指著韋小寶要殺的,見了為何還會「勇氣大增」?

  這是金庸的一種調侃的寫法,寫的是韋小寶心中本來很有點害怕,絕非「魂不附體」。魂若是不附體,眼前有一百個美貌女子也看不見。在害怕之餘──四柄利劍指著,誰都會害怕──看到美貌女子,想起女子總容易對付些,心裏就定了,勇氣自然大增。

  韋小寶是一直認為女人比較容易對付的,而他確實也有對付女人的天然本領。後來他落入九難師太之手,一看到九難是一個尼姑,就大為慶幸她是尼姑,不是和尚。

  這一點,倒也絕不是說女性頭腦簡單,容易應付,女讀者千萬別生氣,這是一種相當奇妙的人際關係的現象,像韋小寶這種靈活應變、樣子又討人喜歡的男性,在女性面前,總可以佔點便宜。

  同樣的,「異性相吸,同性相拒」,年輕貌美的女性,在男性面前,也容易得所遂。

  每個人都有和不同性別的人接觸的經驗,不妨想一想,是不是有這樣的情形?年輕貌美的女駕駛人,最怕有事遇上女警,但若是男警,就好對付得多了。這不過是一例而已。

  話扯得遠了,韋小寶在當時這種危難的情形之下,當然害怕,但勇氣、信心立時恢復,談笑自若,不但大勇,兼且大智!

  韋小寶給人膽小印象的另一段,是哥薩克騎兵闖帳之時:

  「韋小寶嚇得全身發抖,一低頭,便鑽入了桌子底下。」而這時候,「佟國綱和索額圖面面相覷,心下也不禁驚慌。」(二〇二三頁)

  看起來,韋小寶是嚇得「魂不附體」了,但是這一樣是遊戲文章,金庸唯恐讀者不明,隨即又自己作了解釋:

  「適才事起倉卒,以致躲入桌底,其實他倒也不是一味膽怯,一拍胸口……拉住林興珠的手,走向帳外。」(二〇二三頁)

  在當時這樣的情形下,叫佟國綱或索額圖走出帳外去,也未必敢,韋小寶就敢。而當哥薩克騎兵排得整整齊齊,突然間高聲呼喊,向著韋小寶急衝過來之際,韋小寶「全身發抖,臉如土色」,可是「居然挺立不動」。

  這一段,將韋小寶的勇敢性格,寫得十分生動。

  「全身發抖,臉如土色」還勇敢麼?那是害怕,可是「居然挺立不動」,就是勇敢。害怕而挺立不動,比諸根本不害怕而挺立不動,需要更多勇氣。不怕死,面對死亡根本不害怕,也就毋需勇氣,而不怕死,並不是靠勇氣,是靠其他方面的意念來支持的。怕死而面對死亡,挺立不動,豈止需要勇氣而已,要超等的勇氣才行。


第三,他機智靈活


  韋小寶機智百出,應變靈活,對周圍環境判斷之快捷,在《鹿鼎記》一書之中,隨處可見。關於他性格的這一方面,倒也「一致通過,並無異論」,所以,不必多舉例子,多作解釋了。

  要指出的是,韋小寶的機智,在很小的時候就有。並不一定在他童年的環境,就一定會培育出機智百出的人物來。儘多這樣環境中的人,笨得可以的。韋小寶的機智,是一種天生的本領。他一出場,金庸寫了他的倔強,也寫了他的機智:

  「床上那人喘了幾口氣,大聲笑道:『有種的進來打!』那孩子連連搖手,要他不可再向外人挑戰。」(五三頁)

  當時茅十八已受重傷,情勢極其不利,可是茅十八只知道不怕死,叫人進來打。韋小寶就比他機智得多,金庸是用了一句話,「那孩子」這時,連名字也沒有,就已經知道在這種情形下,不宜再向外人挑戰,而向茅十八連連搖手。

  這是韋小寶第一次表現他的機智。日後,在他驚濤駭浪的一生之中,靠著機智,在無數次危難之中,救了他自己。韋小寶要是少一分機智,死過二十八次以上了。

  韋小寶機智,既屬公論,不必多費筆墨了。


第四,他忠誠


  此言一出,只怕會「媽聲四起」。

  中國罵人的話,多彩多姿、變化萬千至於極點。韋小寶在《鹿鼎記》中的罵人話,連萬分之一的精華都未曾達到。而各省各縣各城各鎮,最基本的罵人話,必然涉及對方的娘。只有費要多羅這種俄國蠻子才不懂,一聽得人說要和他娘睡覺,還大喜過望。所以,「媽聲四起」者,罵聲不絕之謂也。

  且慢,且別開罵。

  韋小寶忠誠,聽來或許有點不對勁,改為韋小寶對朋友忠誠如何?

  韋小寶對朋友忠誠,至少有一半人可以接受了,是不是?其實,兩者是二而一、一而二的,忠誠,當然只是對朋友忠誠,對敵人也忠誠麼?對羅剎鬼也忠誠麼?對吳三桂也忠誠麼?

  韋小寶對朋友忠誠的例子,在《鹿鼎記》全書之中,不勝枚舉。從他可以領一千兩銀子賞格而不要起,一直不斷。

  他對康熙忠誠,並不因為康熙是皇帝,他心中,將康熙當作是朋友,所以,當神拳無敵入宮要刺殺康熙之際,他用盡方法,也要通知康熙。同樣的,天地會的那些人,他也當他們是朋友,在他們危急之際,一樣要盡自己所能,救他們的性命。

  反倒是康熙,這個雄才偉略的中國歷史上的好皇帝,對朋友不夠忠誠,派了奸細,打聽韋小寶的一舉一動,不如韋小寶遠甚。

  韋小寶對朋友也撒謊,但所撒之謊,全是無關痛癢的小節,緊要關頭,「出賣朋友」,是堅決不幹的。和韋小寶做朋友,可以放一百二十四個心,不會被他出賣,還有說不盡的好處。和他做敵人,由於韋小寶的本領大,那就難說得很了,小敵有小麻煩,大敵有大麻煩,圖爾布青就給韋小寶剝了褲子。

  在《鹿鼎記》全書之中,韋小寶沒有做過一件對不起朋友的事。

  一日和金庸閒談,問金庸:「韋小寶究竟做過甚麼壞事,你舉得出例子來嗎?」

  金庸的回答很有趣,由於韋小寶實在沒有甚麼惡行,他只好說:「韋小寶賭錢時出老千騙人,如果我和你賭錢,老是騙你,你也決不會把我當作好朋友,一定十分討厭我了。」

  韋小寶賭錢,的確騙人,出千。但如果本人有韋小寶這樣的朋友,一定天天賭錢,甚麼事也不用幹了。韋小寶賭錢出千,不騙朋友,不但不騙朋友,而且運用他的千術,故意輸錢,讓朋友贏錢。

  金庸就不如韋小寶,和他賭錢,做朋友的輸給他的時候,多過他輸給朋友的時候。雖然他不出千,但朋友卻寧可他出千輸錢了。

  韋小寶與人論交,很懂得一個原則,就是要讓人家先有點好處,這條原則,無往而不利。人際關係,本來就是這樣,連桑結和葛爾乃,也可以和他化敵為友。而他答應了朋友的事,又絕少做不到的。

  每一個不以韋小寶為然的人,都不妨好好想一想,自己的一生之中,有沒有韋小寶這樣的好朋友?

  活生生的好漢

  韋小寶的性格:倔強、勇敢、機智、忠誠,是一個英雄豪傑,活生生的好漢,不像郭靖那樣假得令人搖頭。

  韋小寶和郭靖,同是英雄豪傑,但一個活一個死。

  韋小寶吃虧在出身不好,輕視卑微出身的人這件事本身就卑污得很。

  韋小寶小時候,偷過不少東西,但那又怎地,楊過是公認的大英雄大豪傑了吧,請看楊過少年時:

  「一個衣衫襤褸的少年左手提著一隻公雞,口中唱著俚曲……笑道:『嘖嘖,大美人兒好美貌,小美人兒也挺秀氣……』臉上賊忒嘻嘻,說話油腔滑調。」(《神鵰俠侶》四七頁)

  楊過左手所提的那隻公雞,就不會是他自小飼養的,一定是偷來的,那又何損於楊過的可愛豪俠?何以獨獨對韋小寶要那麼不公平,連金庸也在某些壓力之下,要不斷解釋,將他說成「市井小流氓」?

  或許,是韋小寶這個人,實在太真實了,真實到了一向虛假慣了的社會無法接受的地步?只怕是這樣。

  金庸自己,在寫〈韋小寶這小傢伙〉這篇文章之際,目的是「自己也來想想,試圖分析一下」韋小寶的性格,但是他分析的辦法,是根據他自己的設想。本人卻認為,分析韋小寶的性格,要根據《鹿鼎記》的書。金庸將來,將《鹿鼎記》改寫,寫得韋小寶是一個小流氓,那是另外一回事,如今的《鹿鼎記》中,韋小寶不是小流氓。在《鹿鼎記》中,韋小寶是何等樣人,已如上述。

  金庸在〈韋小寶這小傢伙〉一文中說:「這裏的分析半點也沒有『權威性』。」這種態度很好。有人會以為,原作者也如此說了,總不會錯吧?但事實偏偏不然,韋小寶就是一個例子。

  當然,本人的分析,也半點沒有權威性,但至少是根據《鹿鼎記〉中的韋小寶的所作所為而來的分析,並不是只憑感想、印象而得出的結論。

  至少,陳圓圓曾稱韋小寶是「大才子」:

  「詩詞文章做得好,不過是小才子。有見識,有擔當,方是大才子。」(一三〇〇頁)

  知識,是多方面的,詩詞文章乃至各種現代科學知識,不過是其中之一而已。

  那天在旅途,機艙中,翻《鹿鼎記》,得韋小寶讚打油一首,當時便記了下來,讚曰:

  人或感流氓,
  我獨覺高義。
  掙扎出污泥,
  羨煞紈袴兒。
  機智應百變,
  明辨是與非。
  偉哉鹿鼎公,
  冲霄有豪氣!


二 水龍攻城


  《鹿鼎記》中,有一大段寫韋小寶用水龍攻城,攻的是雅克薩城,用的辦法是將雪溶化了,放進水龍之中,射進城裏去,射得雅克薩城滿城是水,迅即結冰,所以將城攻克。

  金庸這樣寫:

  「頃刻之間,人人身上淋得落湯雞相似,初時水尚溫熱,不多時濕衣漸冷,又過一會,濕衣開始結冰。」(一九八二頁)

  「清軍水炮中射出熱水時筆直成柱,有的到了城頭上空便散作水珠,如大雨般紛紛灑下……」(一九八三頁)

  一直以為金庸這樣寫法,有點問題,多年以前與朋友討論起,所得的反應是:「對啊,哪有這樣冷!」

  聽了這樣的反應,不禁啼笑皆非,本人之所謂「有問題」,是不止這樣冷,那地方,比金庸所寫的,要冷得多,所以才有問題。

  雅克薩在如今的西伯利亞,北緯約五十五度左右,那地方的冷,究竟冷到如何程度,只好憑想像,但是曾到過黑龍江省,北緯五十度左右處,住過一陣子,過了兩個冬天,如何程度,有親身體驗。

  在北緯五十度處,嚴寒之際,可以冷到攝氏零下四十八度,雅克薩城在更北,自然更冷。

  在北緯五十度,水結成冰的情形是:沸騰的水,如果傾倒出去,可以看著它一面流,一面結成冰,過程快絕,結成冰之後,冰的形狀,就是水流的形狀。

  一個普通個子的人,站著,向地上吐痰,等到痰落地,已經結成冰,會在地上跌得粉碎。

  就以這種情形來看,水炮攻城的可能性便不大,熱水勉強可以灌進水炮去,但不等發射,炮口必已被冰封住,就算射得出去,也必然不會有「初時水尚溫熱」的可能。

  甚而至於,追溯到水炮攻城之前的「尿戰」,有這樣的情形:

  「千餘名羅剎兵站在城頭,向下射尿。」(一九七七頁)

  其時氣溫如此之低,城頭上風又大,那種地方,真正寒風如刀,這千餘名羅剎兵如果在城頭「向下射尿」,只怕每一個人,不必建寧公主動手,就個個變成了吳應熊。

  不過,情形雖然如此,韋公要射尿,要射水,豈可不射乎?就當那天,天氣特別回暖好了。諸葛之亮可以借風,韋小之寶為何不可以恰逢暖流?不過,「只是天時實在太冷」一句,得酌情修改才好。


三 陳圓圓


  韋小寶三聖庵見陳圓圓,那一大段文字,寫陳圓圓之美,真是寫到了極處。天下真有這樣的美女嗎?能有一個美女,到了四十開外,還能夠:

  「嫣然一笑,登時百媚橫生」、「微笑時神光離合,愁苦時楚楚動人」?(一二九八頁)

  能夠一掩口淺笑,就:

  「滿室皆是嬌媚」?

  看這一大段,不禁令人悠然神往,陶醉在絕代美人的風情之中,難怪美刀王胡逸之要神魂顛倒,一至於此了。

  從三聖庵的這一大段文字中,可以看出一點:陳圓圓是很喜歡吳三桂的。韋小寶見了陳圓圓,失魂落魄之餘,衷心地道:

  「你這樣美貌,吳三桂為了你投降大清,倒也怪他不得。倘若是我韋小寶,那也是要投降的。」(一三〇一頁)

  而陳圓圓在聽了之後,起先以為韋小寶是在吃她的豆腐,繼而:

  「但見他神色儼然,才知他言出由衷。」

  韋小寶一生之中,講話而「神色儼然」,只怕也只此一遭,下不為例,所以連陳圓圓也:

  「微生知遇之感。」(一三〇二頁)

  韋小寶只不過由衷地說了一句要為她而投降大清,並沒有做,陳圓圓就已經生出了知遇之感了。

  而吳三桂是為她做了的,陳圓圓對吳三桂的知遇之感,豈不是更甚?

  陳圓圓是有理由對吳三桂感激的,吳三桂也是陳圓圓真正的知己。陳圓圓是絕色美人,但絕色美人的內心世界,一樣是一個女人,和普通不絕色美人,美人,石美人,全不美人,都是一樣的。

  任何女人,都是感性重於理性的,若是有男人肯為她犧牲,不論這個男人所做的事,多麼為天理國法所不容,多麼為人情歷史所唾棄,她都可以不論,她心中所想的只是:「他真的對我好!」

  吳三桂為了陳圓圓,做出這樣的事來,陳圓圓的心中,能不喜歡?

  陳圓圓在唱吳梅村的詩,唱到「衝冠一怒為紅顏」之際,心中是高興,是驕傲,並不是傷感。韋小寶說吳三桂不是為了她才投降大清,陳圓圓當時下拜,說甚麼「為賤妾分辨千古不白之冤」。其實,她心中對這個「不白之冤」,非但不以為忤,而且還高興得很,一個女人能有一個男人,為她作那麼大的決斷,一生夫復何憾?

  所以,陳圓圓對吳三桂的看法是:

  「我很感激他的情意。他是大漢奸也好,是大忠臣也好,總之他對我是一片真情,為了我,甚麼都不顧了。除他之外,誰也沒這樣做過。」(一三二一頁)

  而當李自成吳三桂大決鬥,李自成佔了上風,眼看可以將吳三桂斃於林下之際,陳圓圓就護住了他,說:

  「當年他……他曾真心對我好過。」(一三二四頁)

  陳圓圓對吳三桂是有情意的,而且深以吳三桂對她的真情為傲,這一點,當無意義。

  而比較隱晦的是陳圓圓對李自成的感情。

  陳圓圓在想及李自成的時候,並沒有甚麼特別的思念,只有:

  「他每天晚上陪著我的時候,總是很開心,笑得很響。他鼻鼾聲很大,常常半夜裏吵得我醒了過來。他手背上、大腿上、胸口的毛真長,真多。我從來沒見過這樣的男人。」(一三二〇頁)

  以及後來,陳圓圓跟著吳三桂到了昆明,李自成忽然又在陳圓圓眼前出現,這一段,未曾細寫。陳圓圓那時,並不住在王府,警衛可能不夠森嚴,所以吳三桂的頭上,就不免綠油油了。但其時,美刀王胡逸之一定在陳圓圓附近,李自成「天天晚上來陪」陳圓圓,胡逸之一點也不想干涉?在李自成每晚皆來之際,胡逸之的心中不知是甚麼滋味。

  回憶到這一段時,陳圓圓心中這樣想:

  「唉,他對我的真情,比吳三桂要深得多罷?」(一三二二頁)

  這一點,連陳圓圓自己也不敢肯定,所以在最後,加了一個問號。

  陳圓圓這樣的美女,凡男人見了,皆不免動心,但真正為了她而做出了驚天動地大事的,只有吳三桂一人,陳圓圓感到吳三桂對她最好,可是她又不可自主地比較傾向於喜歡李自成。那只怕和李自成精力過人這一點,有很大的關係。陳圓圓准韋小寶叫她阿姨,韋小寶大喜,接著又說:

  「我有了你這樣個好姪兒,可真歡喜死了。」(一三一二頁)

  這段,稱呼上略有問題,「阿姨」對「外甥」,不對姪兒,對娃兒的,應該是「姑姑」。

  金庸小說中的女性,論美麗,陳圓圓該是第一了。


4六個「古往今來第一」


  在三聖庵中,還有一段妙文,牽涉到六個古往今來第一……的人物。

  讀者諸君或者覺得奇怪,數來數去,只有五個古往今來第一人物,何來六個?

  這六個是:

  一、古往今來第一大反賊,

  二、古往今來第一大漢奸,

  三、古往今來第一武功大高手,

  四、古往今來第一大美人,

  五、古往今來第一小滑頭。

  數來數去,還是五個。

  這第六個是:古往今來第一大小說家。

  沒有這古往今來第一大小說家,如何讀得到《鹿鼎記》這樣的妙文!


5 九難的「連贏八場」


  九難師太收韋小寶為徒,韋小寶笑道:

  「師父收了我這個沒出息的徒兒,也算倒足了大霉……算是大輸一場。老天爺有眼,保佑師父以後連贏八場,再收八個威震天下的好徒兒。」(一四〇〇頁)

  老天爺不但有眼,而且有耳,聽到了韋小寶的祈禱,果然給九難連贏了八場,收了八個大大有名的徒兒。這八個徒兒,就是著名的「明清八大俠」,其中最出名的有了因、白泰官、甘鳳池、呂四娘等人在。

  傳說中的明清八大俠,是獨臂神尼之徒,獨臂神尼是長平公主,也就是九難師太。

  呂四娘恐怕不知道自己還有一個大師兄叫韋小寶?若是知道的話,在她幾次入清宮行刺雍正之際,是不是會去求助於韋小寶?還是她早已知道,只是怕韋小寶好色如命,幫她殺了雍正之後要來個「大功告成」,所以才不太敢去找他?這真要留待後世史學家去考證了!


6 安阜園中公案


  建寧公主在安阜園,閹割吳應熊,這一大段,看得人又是驚疑,又是好笑,其中有些地方,當真是情理所無,然而在作者生花妙筆之下,卻是趣味洋溢,誰也理會不得是不是情理所無了。

  安阜園中的公案,一開始之際,韋小寶和建寧已在胡調了!(括弧中是本人詳註)

  「韋小寶摟往了她著意慰撫,在她耳邊說些輕薄話兒。(請注意,慰撫之「撫」,此處不作安撫解,而作「撫摸」解,韋公在大唱「十八摸」了。)公主聽到情深處,不禁雙頰暈紅,吃吃而笑。(笑是因為受不住呵癢乎。)韋小寶替她寬衣解帶,拉過棉被蓋住她赤裸的身子……」(一二五八頁)

  所以,後來吳應熊進房去的時候,建寧公主是沒有穿衣服的。吳應熊並不是笨人,他一進房,看到公主未曾穿衣,就立時應該退出。

  而他不退出來的原因,唯一的可能,是一進去,就被公主用火槍指住了。這是公主說的話:

  「我用火槍指住他,逼他脫光衣服……」(一二六六頁)

  然而當時在外面的人,見到吳應熊進去之後,卻:

  「過了良久,始終不聞房中有何動靜。」(一二六三頁)

  在這「不聞動靜」的「良久」之中,又曾發生過甚麼事情?只有韋小寶明白建寧的為人,心裏曾想到過:

  「這騷貨甚麼事都做得出,是否自行去跟吳應熊親熱,那也難說得很。」(一二六三頁)

  吳應熊是否曾和公主親熱,不得而知,但根據公主自述經過,怎麼也要不了「良久」。而且這公主寢室的隔音設備,一定極好,要公主尖叫,外面才會聽到。吳應熊被打暈,倒地,公主用槍指著他,喝令他脫衣服,在外面的人,始終未曾聽到一絲聲響。

  最有趣的是,吳三桂這個老奸巨猾趕到,也真是急得六神無主了,以這個老滑頭,居然會天真地想:

  「只盼公主年幼識淺,不明白男女之事……說不定她還以為天下男子都是這般的。」(一二六九頁)

  吳三桂這樣一廂情願,真是情理所無,若不是真正急了,他絕不會這樣想,用這一段匪夷所思的想法,去形容為熱鍋上螞蟻一般的吳三桂,真是入木三分。

  人到了真正著急的時候,往往會根據自己的意願,去設想一些絕無可能發生的妙想天開之事。奸滑如吳三桂,尚且不免,何況普通人。

  安阜園中發生的事,旁人不知道,吳應熊自己,自是心中雪亮。他和建寧,在這事件之後,還作了一個時期的假夫妻,這兩人相對之際,不知怎麼過日子?吳應熊身在北京,自然不敢將公主怎麼樣,但公主的日子,只怕還真不好過,難怪後來從韋小寶眼中看出來,她:

  「玉容清減,神色憔悴。」(一五五一頁)

  而其中最難得的是吳應熊,公主為甚麼閹他,和韋小寶的關係為何,他也如吞了螢火蟲一樣,居然能忍到了在表面上半絲也不現出來的程度,當真是談何容易!他曾心中發過願:「拿住了你這小子,瞧我不把你千刀萬剮!」不過,他沒有如願,齋志以沒。

  在《我看》中,將建寧公主評為「中上人物」,觀乎她安阜園中的表現,她又似乎不單是喜歡男人,真是愛韋小寶的。不然,她可以和吳應熊做夫妻,享樂,不必做得如此決絕。

  因此,可以升級。

  建寧公主是上中人物。


7 遊戲文章


  《鹿鼎記》的第一回,初看時,可以不看。這第一回,本來是「楔子」,作為楔子比較合適,因為第一回不好看,會將以後精采紛呈的妙文掩蓋了。

  《鹿鼎記》全書,用遊戲筆法出之,偏偏第一回正經得可以。

  《鹿鼎記》的遊戲筆法,金庸還唯恐讀者不明,要用按語來說明,請看下面兩段按語:

  「……但韋小寶其人參與其事,則俄人以此事不雅,有辱國體,史書中並無記載……以致此事湮沒。」(一五一八頁)

  「條約上韋小寶之簽字怪不可辨,後世史學家只認得費要多羅和索額圖之簽名,而考古學家如郭沫若之流僅識甲骨文字,不識尼布楚條約上所簽之『小』字,致令韋小寶大名湮沒。古往今來,知世上曾有韋小寶其人者,惟《鹿鼎記》之讀者而已。本書記敘尼布楚條約之簽訂及內容,除涉及韋小寶者係補充史書遺漏之外,其餘皆根據歷史記載。」(二〇三九頁)

  《鹿鼎記》全書,根據歷史記載所寫的,史料之豐富翔實,令人歎為觀止,但涉及韋小寶的「補充史書遺漏」之頑皮遊戲處,不要說冬烘先生會瞠目結舌,心臟病發,就是普通比較保守一些的讀者,也要半天講不出話來。

  然而,金庸硬是不肯說自己虛構,而是「補充史書遺漏」,當真是有趣之極。這是和歷史在開玩笑。真正追究起來,歷史材料,又有多少是真實的?

  自然,學生若是應付考試,答案寫上尼布楚條約是由韋小寶簽訂,那責任要自負,與任何人無關,連遊戲文章都看不明白,合該有點不幸臨頭。

  從上面引用的兩段按語,和第一回的嚴肅文字加在一起看,可知金庸的寫作技巧是多麼高,文字在他的手下,要怎麼樣就怎麼樣,隨心所欲,至於極點。

  《鹿鼎記》可以看的地方還極多,隨便翻翻,每段皆可提出來討論,如柳州城中賭館的那一場,就極其有趣,人物可說者也不知多少,可是一本書八萬字的字數已夠,只好留待以後的機會了。

  《鹿鼎記》在金庸作品中,排名第一。


  一九八一、十一、六 香港

三看金庸小說 - 目錄